在常人的一生中,難免會犯一些過失,形成一些所謂“人生的污點”,但這些污點幸好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對個人的成長也沒有大的影響。可是有的“污點”卻是社會強加到你身上的,你無法回避,也無法抹去、刷掉、洗凈。
老實說,要不是這一次博士畢業求職的慘烈經歷,我還真不知道自己還有這樣的“污點”。畢業前夕的動員會上,我就坦言自己是“三無”產品——無本科“211”院校畢業的顯赫經歷;已過不惑之年無年齡優勢;無高級職稱。這些都是事實,無可諱言。本人上世紀70年代末讀師專,本科上的是教育學院,碩研上的是軍校,都是統招統分,從沒進入過人才市場,沒有“找工作難”的感性認識,所以我并不擔心自己的就業。
但現實給我上了一課,形勢要比想象的嚴峻得多。
2006年年底,北京市農展館舉辦了一場大型招聘會,幾萬人將偌大的展廳擠得水泄不通。在一個大學攤位前,我遞上了一份簡歷。一個年輕的招聘人員只用眼掃了掃簡歷的前半部分,就對我說:“對不起,我們需要本科211畢業的。”以后幾個學校都是類似的答復。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招聘會,也給我上了第一課。
幾天后,在北京大學校園里又有某省高校在京主辦的一場招聘會,在某大學攤位前我畢恭畢敬地遞上了簡歷,因為我不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招聘單位竟然連簡歷都不收。
終于,我聯系上了某外地大學,學院領導約我過去試講。試講進行得比較順利,講完之后,院系領導就同意接收,填了表,臨別前,領導對我說:“你最好自己到人事處去一趟,問問有關政策。我們學校是“211”和“985”學校,不愁沒有人進來。你第一學歷是大專,本科是教育學院畢業的,現在用人單位對這類成人學校有看法。你見到人事處領導,不要提過多的要求。”我答應了。到了人事處,我還是忍不住問了幾個關于待遇的問題。沒想到犯了大忌,工作人員緊繃著臉說,“沒有房,我們不解決任何家屬問題”,三言兩語就要打發我。
到了2007年6月中旬,一位同學給我透露信息,說是北京某大學招人。我揣著簡歷,坐了兩個小時車找到這個學校。系領導很熱情,看了我的簡歷,他沉吟了一下,笑著說:“你這個實事求是地講有點難。我們北京院校進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講究第一學歷。最近我們試講了一位博士生,這位同學博士和碩士都是人大國政畢業的,按理說牌子很過硬,但第一學歷是理工科的。盡管他的試講不錯,我們將他的材料報到學校,學校還是卡掉了。你的情況也類似。即使我們報上去,院里也通不過。”一番話徹底打消了我對北京高校的念頭。
幾番應聘的經歷終于使我明白了自己的處境。為什么不是“211”的學生連入圍的資格也沒有?難道我的論文我的專著我的表現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211=高素質;非211=低素質,民辦高校的學生甚至被貼上“廢品”的標簽。這是多么荒謬!
我的母校還在招生,全國還有那么多二本、三本、專科學校、民辦高校在招生。無數的家長還在耗費著精神和物質的代價把孩子送進這些學校。他們帶著美好的愿望進入這些學校,也許想不到,幾年寒窗結束,等待他們的將是什么樣的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