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民劉女士的女兒趙潔就要大學畢業了。這是這段日子里,劉女士一家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不過,劉女士似乎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尤其怕同事談及“閨女工作定哪了”之類的話題。因為,都到這節骨眼兒了,女兒趙潔找工作的事,連一點眉目也沒有。
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心里最不痛快的,是女兒把沒找到工作的原因,歸結在了她這個母親的身上:“大三的時候,我本來要去實習,你非要讓我為考研做準備。結果,考研沒考上,實習也沒去。現在找工作,都要求有工作經驗,我實習都沒實習,上哪有工作經驗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大學畢業生其實和趙潔一樣,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被困在了從邁出大學校園,到步入社會就業的路上。用人單位對求職大學畢業生提出的“要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要求,正讓許多大學生頻頻遭遇這樣一種怪圈:找工作必須要有工作經驗,要有工作經驗又必須先工作。這就好比那個被人們當作調侃的“雞蛋”怪論——倒底應該是先有雞后有蛋,還是先有蛋后有雞?
40多份簡歷不如實習兩個月
“沒辦法,這就是現實。”如今已在市區某傳媒營銷公司升任公關部經理的李妍,和記者談起自己兩年前的求職經歷時,對上述所謂大學畢業生求職頻頻遭遇的“雞蛋”論怪圈,不以為然。
李妍告訴記者,兩年前,她從山東一所大學的文學與傳播學院本科畢業。“當時也沒想到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這么看重。跑到青島去找工作的時候,前前后后大概參加了10多場招聘會,我看上的,沒一家不要求工作經驗的。結果,投出去40多份簡歷,總共接到兩次面試通知,兩次都被Pass了。其中的一次是一家企業招聘文案策劃人員,我其他條件都夠了,除了沒有工作經驗。最后,被另外一個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給PK掉了。”
回到老家漣水后,郁悶的李妍決定再也不投簡歷了。通過母親一位朋友的引薦,她去了她現在上班的這家傳媒營銷公司,“不是去上班,純粹當學徒,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實習。前后弄了大概2個多月。老板看我上手快,干得不錯,就把我錄用了。”
強調工作經驗,不是玩“噱頭”
事實上,工作經驗被作為求職應聘者跨越就業門檻的一大砝碼,近幾年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對用人單位而言,當大學生多如“牛毛”,學歷已不是問題,過分強調工作經驗是不是用人單位玩“噱頭”?
“不存在。”市區一家人力資源中介公司的負責人在與記者談論此事時,當即表示。他認為,“從用人單位角度考慮,聘用一名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指望他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角色不太現實。這就意味著用人單位需要投入一定的培訓成本。相反,有工作經驗的,錄用過來就能很快上手。相比較之下,誰都愿意聘用有工作經驗的。”
淮陰區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坦言,“最擔心的不是需要投入培訓成本,怕就怕你剛把他培訓完了,能上手了,人家沒幾天跳槽了。你投入的培訓成本統統打了‘水漂’,給他人做嫁衣裳了。”
“雞蛋”論怪圈直逼大學課改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去年,來自淮安職業技師學院的多名在校生,因參加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榜上有名,盡管參賽時尚未畢業,已被南京十四所等單位紛紛“爭搶”。這似乎足以說明,在求職路上,具備“一技之長”的職校生,比缺乏工作經驗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更具優勢。
問題恰恰在于,我國目前的大學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差距正越來越大。致使即便非常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要想在較短時間內勝任工作,難度不小。
畢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這一角色的轉換并非易事。許多大學畢業生上崗時,往往手足無措,而職校生在校期間借助校企合作創辦的教學實踐基地這一平臺,反倒在實踐操作中得到了鍛煉,具備了一技之長。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大學生到社會人,大學生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適應,如果畢業后暫時沒找到工作,通過3-6個月的見習,補上實踐課,提前進入“工作狀態”,可以大大縮短上崗后和企業磨合的時間。也因此,實習、見習,為供需雙方都提供了一個平等、冷靜的考察期。
記者認為,破解“雞蛋”論怪圈,一方面需要大學結合用人單位的現實需求設置課程,而職校的未來前景廣闊;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學畢業生擺正心態,即便初次就業時的崗位未能稱心如意,也需要抱著先就業后擇業的態度,盡早找到一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