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博士后制度進入而立之年。
30年間,我國博士后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博士后工作從最初的中央所屬單位發展到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的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究領域從理學、工學發展到覆蓋全部13個學科門類的110個一級學科……我國已建成301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40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我國培養了大量高級人才,譜寫了人才強國新篇章。
在無菌實驗室,在航天器試驗場,在“973”“863”的攻關隊伍,在企業科研生產一線,在軍隊信息化和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博士后全面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的實踐,成長為科研技術骨干、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科技領導人才,成長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生力軍,促進了我國科研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對國家的科學發展和創新能力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聚賢納才:科技人才隊伍重要力量
11月30日—12月1日,北京。中國博士后青年創新人才座談會暨全國博士后工作會議舉行。
“我在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研究工作是從到中國科學院化學所跟隨錢人元先生進行博士后研究開始的,這為我后來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說起自己1986年到1988年的那段博士后經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永舫十分感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席南華深表同感:“博士后的時光讓人懷念,那是做學問的寧靜港灣,沒有壓力,不受打攪,沉浸在自己探索的世界里。”
1985年,在李政道的倡導、鄧小平的決策之下,中國博士后制度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藩籬,成為引領中國人事教育體制改革之先鋒,開辟出高層次人才流動的 “綠色通道”。1985年國務院批準試行博士后制度,同年底,我國第一批博士后流動站建立,我國已累計招收培養了14萬余名博士后人員,他們成為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中一支年輕而有生氣的重要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至2013年,具有博士后經歷的科研人員作為項目主要參加者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470項,其中,于2013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比例達53%;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比例分別達30%和45%。
眾多博士后入選各類人才計劃,其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年入選率達34.36%,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率達21.04%和11.22%,教育部“長江學者”、“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以及“863計劃”項目負責人入選率平均達到10%左右。
協同發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優勢結合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博士后制度功不可沒。
2014年12月,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款ARJ21新支線飛機成功取得型號合格證;今年11月2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總裝下線,凝聚了中國商飛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年科研人員的多項科研成果輸出。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埋頭苦干,解決了一系列民航客機研發、設計與制造方面的問題,填補了這些領域國內研究覆蓋完備性和關聯性的空白。
“我們十分注重博士后研究項目的針對性和應用性,按需開展博士后立項工作,讓博士后科研人員有機會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入到國家最前沿的科研項目中,真正做到培養和使用相結合。”中國商飛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唐炎華說。
1994年,我國開創性地在上海寶鋼試點設立第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標志著博士后工作從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拓展。從此,我國在教學、科研機構與生產部門之間建立了交流合作紐帶,為產學研結合探索了一套有效模式。據不完全統計,2009—2013年間,在站博士后獲得發明專利64912項、實用新型專利17597項,其中個人獲得專利數量最多達61項。
“通過設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將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優勢與企業的市場開發優勢結合起來,有效防止了研究與應用‘兩張皮’的現象。”復旦大學教授周亞明表示。
創新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1987年,南開大學校長龔克還是一位剛剛從國外學成回國的“海歸”,正在籌劃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當時可供他選擇的道路有很多,機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龔克猶豫不決,因為對這些用人單位缺乏深入了解,而當時的人事制度又比較死板,一旦選擇的單位不合適,要想流動就難了。最終,在領導的建議下,他選擇進入清華大學,成為電子工程系的一名博士后。
“當時最吸引我的還是博士后制度的靈活性。”龔克說,因為博士后在流動站有兩年的工作時間,兩年后再雙向選擇。“博士后給了我多次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機會。”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趙憲庚看來,博士后制度不僅為廣大博士進行入職前的先期科研訓練、鍛煉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搭建了平臺,而且為用人單位創新選人用人機制提供了重要渠道。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表示,博士后制度突破了傳統人事管理體制在戶籍管理、人事關系、職稱評定等方面的限制,打通了博士后人員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單位之間,以及不同學科和科研領域之間的流通渠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合理流動。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推進博士后分類改革;以重大項目和團隊建設為依托培養創新人才,加大對博士后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同時促進博士后國際合作交流,加大外派和國際交流力度,大力吸引海外優秀人才。”湯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