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博士后制度的新變化
中國“最慘博士后”事件,對個人來說自然不幸,但也給了人們一個反思中國博士后制度的契機。筆者認為,這次事件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應向現行的博士后制度問責。
在我國,作為“舶來品”的博士后制度,由于從一開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使得該制度較之其他國家有了更好的發展,博士后不僅待遇好,很受培養單位的重視,且出路也比博士要好得多。如此以來,中國的博士后制度就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列。
當然,這樣的體制,自然帶有中國特色。這既有有利的一面,如因為政府重視,從而得以迅速發展;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是需要制度做保障的,一旦缺乏完善制度的支撐,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就難免出現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每當中國博士后出現問題時,人們對其的指責之一,就是認為與西方相比,國內太把博士后當回事,甚至當成了高于博士的一種學歷,這是錯誤的。到如今,也有不少人提出,應當讓博士后回歸其本來的面目。
在筆者看來,把博士后當作高于博士的學歷自然不對。但同時。我們既不能無視中國博士后制度建立對于學術演變的積極推動作用,也不能無視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已經完全改變了過去對博士后的態度和制度,特別是其在最近十幾年來的變化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以下,筆者將以美國為例,來談談其博士后制度的新變化。在筆者看來,美國近年來對博士后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博士后人數激增,因此美國高校越來越重視這一群體。目前,哈佛大學有超過1000人的博士后隊伍,斯坦福大學更有超過2000人的博士后隊伍。為此,他們對博士后群體越來越重視。斯坦福大學早在2003年便創建了專門的機構——博士后事務辦公室,而哈佛則在2006年設立同樣的機構。
這一現象也同樣出現在了美國其他高校當中,很多即使還沒有專門的機構,但大都在研究生院的機構中,建有博士后基金的數據庫。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美國高校內部出現了很多博士后組織,而且美國也在2003年,成立了全國博士后協會,替這一群體發聲,也維護博士后的權益。
第二,博士后越來越成為學術研究的主力軍。近些年來博士后所取得的學術成果,也越來越為學界所公認。據1999年的一份研究發現,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43%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
美國高校也更加意識到博士后的重要性,也為此日益完善博士后制度。仍以哈佛和斯坦福為例,我們只要登陸其博士后事務辦公室網站,在上面就可以查到從如何申請博士后職位,到具體收入待遇的詳盡制度條款,可謂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像如此完善的制度,與過去人們印象中的美國博士后的看法,已經今非昔比了。
第三,很多高校不僅重視,而且也開始對招募人員提出博士后經歷的要求。在美國,一些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在錄用終身教職人員時,會要求對方具有博士后研究經歷。而在某些學術領域,過去“可有可無”的博士后經歷,如今也已成為必需了。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美國高校中終身教職的競爭比過去激烈得多。這可以說與過去完全不同。
總體而言,現在很多的博士都是主動要求作博士后研究。如在英國,25%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者,都會選擇從事博士后研究。因此,認為博士后不過是博士畢業后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做的“臨時工”的說法,顯然已不合時宜。
總體而言,中國的博士后制度有其先進之處,如今西方對博士后的重視,應該說多少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當然,中國更應向美國現行博士后制度學習。比如,美國的博士后不能自費,且必須是全職。再如,美國博士后一般稱為博士后學者,而在中國,雖然導師名為“合作導師”,強調博士后的獨立性,但博士后實則更像是導師的學生。而且在美國的博士后制度中,既有像中國這樣的合作制存在,也有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即以個人研究項目為驅動力而無需導師的。這些都非常值得中國學習。
總的來說,中國的博士后制度需要加強,而不是減弱,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做保障,而不是再退回到美國過去對博士后尚不夠重視的時期,這一點,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士后合作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