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很“誘人” 廣州博士后數量連年翻番 求解“人才病”,博士后數量連年翻番
高端人才緣何“戀”上廣州?
廣州“病”了。廣州市長陳建華坦承,“病情”之一就是“人才不足”。
北上廣深同為一線城市,但廣州的高層次人才數量明顯少于其他三個城市。人才短板,讓這個中國第三大城市一直缺乏像華為、中興那樣拿得出手的高科技明星企業。
好在廣州從不諱疾忌醫,近年來廣州摁下了引才加速鍵,高層次人才數量井噴,為產業轉型升級爬坡越坎注入強勁動力。正因為此,廣州的“病情”逐步好轉。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廣州市的21個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78個,這意味著一大批博士后將進駐廣州。1998年建立博士后制度的廣州,在1998年到2010年的13年間,共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個。而最近3年,廣州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將近40個。
人才短缺人才層次決定產業層次和創新水平,導致廣州落后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高層次人才不足。廣州要實現新型城市化,最重要的是人。
“我先講講廣州的‘病情’,請大家開藥方。”今年6月,廣州市政府召開國家“千人計劃”信息技術專家座談會,陳建華坦言廣州有三“病”,其一是人才不足。
廣州雖然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但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廣州顯然還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創新成分”并不濃。2010年,廣州每平方公里產出地區生產值1.43億元,深圳是4.78億元,東莞是1.7億元。2011年一季度,廣州每平方公里產出地區生產值3550萬元,深圳是12034萬元,上海是6825萬元。廣州金融業比重也比不上京滬深。
創新能力方面,廣州創新型企業“星星多、月亮少”,2010年高新技術產值低于深圳、上海、蘇州,專利授權量僅為深圳的1/5,不到上海的1/3,發明專利授權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人才層次決定產業層次和創新水平,導致廣州落后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高層次人才不足。以院士為例,2010年廣州兩院院士數量是上海的23%,北京的4%。
“廣州描畫了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理想,實現這一理想不能單靠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番禺新城……重要的是要有新人、高人,構筑與新型城市化發展相匹配的人才結構。”長期研究科技政策的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超說,面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嚴峻挑戰,發展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現代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廣州的必然選擇,發展這些產業急需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是廣州必須要爭奪的緊缺戰略性資源。
為了打贏這場“人才爭奪戰”,廣州市最近3年頻頻發力。2010年7月13日,廣州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兩年后,該市又出臺《關于推進人才集聚工程的實施意見》。兩份含金量極高的政策成為廣州破解高層次人才瓶頸的有力支點。
留是重點
廣州從市一級開始,出臺多項優惠政策,為的就是吸引高層次人才。有人感慨:“沒見過哪個城市像廣州這么厚待博士后”
16日早上8時,廣州科學城的幾條主干道上車來車往,一貫寧靜的科學城在上班高峰期顯得活力四射。苑仁旭早早吃過早餐,徑直從公司公寓走進實驗室,一頭埋進儀器堆,專心致志做實驗。對他而言,窗外的熙熙攘攘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廣州市周到的人才服務體系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搞科研。”苑仁旭說。幾年前,他在國內某著名高校獲得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10年,多個單位向他拋出橄欖枝,幾經比較,他決定進入位于廣州科學城的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兩大原因促使這位北方漢子作出這樣的選擇:首先,金發科技主要業務是化工新材料的研發、加工和銷售,目前國內最大的改性塑料生產企業,與他的研究方向很對口;其次,廣州市的博士后政策很“誘人”。
《關于加快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幾乎沒有空洞的陳詞,處處是“干貨”:對我市在站的每位博士后研究人員,市財政資助科研項目啟動經費15萬元;每年發放8萬元的生活補助;對期滿出站后一年內到我市市屬單位工作、符合規定條件的博士后,市財政分期提供20萬元的安家費;鼓勵博士后科研項目進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對以高新技術作價入股合資創辦企業且作價金額超過50萬元的,給予作價金額30%的專項資金資助……
出乎苑仁旭意料的是,優惠政策還不止于此。蘿崗區也制定了配套政策。此外,金發科技還照常給他發工資。
廣州市還專門成立“廣州博士后聯誼會”,開辟“廣州博士后”頻道,打造“廣州博士后之家”。同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的金發科技技術管理中心主任袁紹彥博士對此很感慨:“沒見過哪個城市像廣州這么厚待博士后研究人員。”
像苑仁旭一樣享受到廣州市上述優惠政策的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有很多。2012年,廣州市核撥博士后各類專項資助經費2500余萬元,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240多人次。2012年9月19日,廣州市又出臺《關于推進人才集聚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博士后培養工程”,進一步加大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在站研究人員資助力度,5年內培養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不少于400名。
用是關鍵
今年,廣州獲國家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個,首次居全省之首。三名博士后研究人員編制國家標準,每年能為公司創收一個億
博士后個人受到廣州優待,設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亦然。
《關于加快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提出“大力實施博士后培養工程”,廣州要爭取5年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動站及分站發展至50個,對新設立的流動站、工作站、分站或創新實踐基地,市財政分別資助50萬元、50萬元、20萬元;創新實踐基地經批準設立工作站的,按工作站的資助標準補齊差額部分。
這大大撬動了眾多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積極性。2011年和2012年,近百家企業向廣州市人社局提出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經過評選,最終有43家企事業單位成功設立。
為了讓更多企業獲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州市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項創新性舉措——企業可以先申請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廣州市人社部門邀請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對基地進行指導、培養和孵化,條件成熟后再向國家申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項創新性舉措大大提升廣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今年是廣州實施博士后培養制度15周年,也是豐收之年,獲國家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個,首次居全省之首,其中有20個來自廣州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一攬子優惠政策也令廣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進入了成長快車道。廣州醫科大學校長王新華說,該校博士后流動站于2003年設立,最初每年招收5名博士后研究人員,規模較小。最近幾年人數顯著增長,2012年招收了31名博士后研究人員,是設站初期的6倍,目前在站人數為51人。
與博士后研究人員數量一同顯著增長的還有人才的質量。
3年過去,廣州市人才政策的效果開始顯現,廣州的“產業微笑曲線”笑得更加燦爛。良好的博士后工作機制,在培養一批優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員的同時,也有力促進了博士后項目成果產業化,促進了企業和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
以廣州醫科大學為例,2010年以來,該校博士后共獲得國家基金一等資助1項、二等資助25項、特別資助2項,獲得國家級主持立項11項。一些博士后很快成為教學、科研骨干,卓超、龍躍生等已經成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
金發科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果也很豐碩,共承擔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8項,累計申請專利195件,發明專利187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9件,PCT國家專利申請12項,授權6項,累計為公司創造了近8億元的銷售收入。
在實驗的間隙,苑仁旭直起身子伸了伸腰,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他與其他兩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共同起草編制的《吹塑薄膜用聚酯類生物降解材料》成為國家標準,每年能為公司創造約1億元的銷售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