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導師 |
個人簡介 |
研究方向 |
應聘條件 |
喬 杰 |
喬杰,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長期致力于從事婦產及生殖健康相關臨床、基礎研究與轉化工作,在女性生殖障礙疾病病因及診療策略、生育力保護保存、人類配子及胚胎發育機制、防治遺傳性出生缺陷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持續關注婦幼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守護婦兒全生命周期健康。曾榮獲2014、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2021年度中國21世紀重要醫學成就,并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創新爭先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勵。 |
1.人類配子、胚胎發育機制研究;
2.生殖內分泌與輔助生殖技術 |
/ |
王嘉東 |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放射醫學系主任、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在Molecular Cell,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EMBO Journ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系統性揭示了DNA損傷修復的精準調控網絡及其生物學效應。王嘉東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項目。榮獲中國毒理學會優秀青年學者獎、拜耳學者獎等榮譽。 |
DNA損傷修復與腫瘤發生和治療抗性的關系 |
具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或者相關領域的研究經歷,熟練掌握類器官或動物模型研究經驗者優先 |
王 韻 |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研究院PI,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亞大生理科學聯合會FAOPS第一副主席,國際生理學聯合會IUPS理事,國際神經肽協會中國分會秘書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后主持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Molecular Psychiatry, Cell Report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cience Signaling等神經科學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獲中國發明專利6項。 |
1.慢性痛及神經精神共病的分子和環路機制
2.神經發育及相關腦疾病
3.神經損傷與修復 |
熟悉痛覺或神經發育研究領域,具備臨床隊列研究、無創影像數據分析或電生理學背景者優先 |
武陽豐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NIH科學基金、澳大利亞NHMRC科學基金、英國MRC科學基金等數十項科研課題。曾擔任WHO心血管病預防、控制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國喬治健康研究所所長、悉尼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曾主持開發了中國首個心血管病發病風險預測模型,主持制定了《基層高血壓防治實用規范》,參與心血管病領域多個防治指南的起草和制定。有設計和實施大規模、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及大型真實世界研究的豐富經驗。2013年,牽頭申請中國第一個“臨床研究方法學”二級學科,并獲批教育部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他在NEJM、Lancet、JAMA、BMJ、Nature Medicine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440余篇,主編和參編中英文專著21部。“生涯影響力”和“年度影響力”均入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 |
1.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預防和控制的有效干預措施;
2.臨床研究相關理論與方法 |
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公共衛生、健康大數據等專業,具有大型隊列數據分析經驗、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經驗者優先 |
魏勛斌 |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醫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雙聘教授,SPIE(國際光學工程學會)Fellow(會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光電子技術專業獲學士,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 曾任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2011—2018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長聘正教授,生物醫療儀器方向負責人。共發表NATURE、PNAS等SCI論文100余篇,他引5000余次。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一項, 國內外專利二十余項。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療儀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光學學會激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專業委員會常委。擔任細胞分析領域期刊Cytometry Part A (影響因子4.25)副主編,國家基金委醫學部和信息學部會評專家,科技部十四五規劃診療裝備專項光電設備專家召集人。 |
1.可用于腫瘤光學早期檢測的“在體流式圖像細胞儀”
2.在體腫瘤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及近紅外納米光學探針技術
3.活體光學細胞操縱技術研究
4.激光醫學與老年癡呆癥的光治療技術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光學、計算機科學、醫學影像、腫瘤學、神經科學或與以上研究方向相關專業等 |
龐艷莉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雙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研究員,國自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腸道菌群分會理事、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婦產微生態醫學分會常委。從事生殖系統疾病的代謝免疫發病機制研究工作,聚焦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在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發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發掘生殖內分泌疾病菌源代謝干預新靶點及干預途徑。在Cell, Nat Med, Cell Metab, Cell Host Microbe, Nat Metab, Nat Commun等雜志發表SCI論文20余篇。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面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專項課題等基金10項,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 |
探索生殖障礙疾病菌源干預靶點與新策略 |
具有分子生物學、免疫學背景者優先 |
陳 揚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外泌體/新細胞器遷移體等細胞外囊泡發生、物質分選運輸、細胞間信號溝通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制。建立基于蛋白組學的細胞外囊泡研究策略,并探索細胞外囊泡在體液診斷和疾病發生中的機制。在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Developmental Cell, PNAS, Cell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Discovery,J.Proteome Research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
外泌體/新細胞器遷移體等發生、物質分選運輸、細胞間信號溝通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制 |
具有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背景優先 |
鐘 凱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高場生物磁共振成像研究,在高場磁共振成像理論方面有原創性貢獻。全面主持了亞太地區唯一的9.4T 40cm大口徑動物-磁共振成像一體化研究平臺建設及科研工作。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德國DFG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等資助。 |
1.高場磁共振成像理論、成像方法、射頻技術等
2.非線性梯度成像技術及應用
3.高場雜核磁共振成像及波譜研究
4.臨床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
磁共振成像與技術、醫學影像、電子與信號分析、計算機與圖像建模等專業 |
高衛平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提出了蛋白質-高分子精準偶聯的概念,發展了蛋白質定點原位聚合、類彈性蛋白多肽偶聯等新方法,可控合成了新型蛋白質-高分子/藥物偶聯物,并將其用于癌癥、傳染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診療。在PNAS、JACS、Angew Chem、Adv Mater、Adv Sci、ADDR、Nano Lett、Biomaterial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并受邀在ADDR、Angew Chem、Biomaterials、Polymer上發表綜述論文。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SCIENCE CHINA Materials和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專題報道。獲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12項,其中PCT和美國發明專利已授權于美國公司Gateway Biotech, Inc.。獲風險投資,推動可廣泛用于腫瘤、傳染病、自免、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的蛋白質新藥向臨床轉化。多次獲Bayer Investigator Award、Janssen Investigator Award、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北京大學第六屆產學研項目合作先進個人、中國致公黨北京市委員會社會服務暨專項民主監督工作先進個人。承擔多項國自然重大、重點和面上等基金項目。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評專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新藥創制”會評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十四五”及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編寫組專家。 |
蛋白質工程;蛋白質-藥物偶聯物;藥物-高分子偶聯物;蛋白質-高分子偶聯物;抗體-高分子-藥物偶聯物;藥物遞送;靶向蛋白降解;腫瘤診療;傳染病治療;免疫治療;代謝性疾病治療;自身免疫與炎癥性疾病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 |
具有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藥理、藥化、藥劑、生物藥、蛋白質工程、基礎醫學、分子醫學、腫瘤診療、腫瘤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生物技術等背景的申請者優先考慮 |
解武祥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英國醫學科學會牛頓國際學者基金、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公開競爭(CMB-OC2)項目、美國米爾斯坦亞美醫學基金會老年專項基金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血管疾病與癡呆的共防共治,包含人群隊列研究、創新藥和醫療設備的研發工作。近5年,作為通訊作者(含共同)在JACC(2篇),Science Bulletin(2篇)、JAMA Network Open(3篇)、JACC Heart Failure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獨立通訊作者論文2篇。研究成果獲得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現擔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美國心臟病學會Fellow(FACC)等。 |
心血管疾病與癡呆的共防共治 |
具有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公共衛生、健康大數據。具有大型隊列數據分析經驗、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經驗者優先 |
賴彬彬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北醫博雅青年學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1項,國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要研究方向為開發并應用單細胞多組學實驗技術以及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皮膚、免疫和癌癥相關的基因調控和細胞命運轉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Nature Methods,Immunity,Advanced materials, NAR等學術期刊上。
|
1.開發與應用單細胞多組學實驗技術及數據分析方法研究基因表達和表觀調控機制
2.跨時間(發育和衰老)、空間(不同解剖學部位)和生理狀態(健康與疾病)的皮膚細胞多組學圖譜分析與研究
3.腫瘤的單細胞多組學圖譜分析與研究 |
具有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腫瘤生物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背景 |
張名姝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首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擇優支持計劃”和“盧嘉錫青年人才獎”獲得者。本科和博士分別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美國HHMI Janelia Research Campus完成訪問學者研究。長期致力于新型熒光探針的開發及其在深層、超分辨、多模態顯微成像及檢測中的應用。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Methods(2篇)、Cell Research、Nano Letters、PNAS(2篇)等高影響力期刊。主持和參與國自然青年和面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重點等項目。任Biophysics Reports青年編委。 |
1.先進生物光學成像探針及標記技術
2.基于熒光成像的致病機理研究
3.疾病診斷、精準分型和藥物篩選等應用研究 |
蛋白質工程、化學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相關專業,具有蛋白質設計、定向進化、組織和類器官成像、神經成像等研究背景者優先 |
盧 萌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建立神經結構與智能成像實驗室,在超分辨活細胞成像、細胞結構和深度學習的交叉領域共發表高水平論文20篇。2015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2016年至2022任劍橋大學副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2022年被評為高級副研究員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23年被聘為劍橋大學出版社Biological Imaging 雜志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現擔任多個知名期刊與海外基金評審人,與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法蘭西學院等國際一流學術機構有持續廣泛的合作。 |
1.神經元網絡的結構和動力學
2.四維(三維空間+時間)圖像分析識別
3.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生物醫學,尤其是神經退行性病中的應用 |
神經科學方向:分子、細胞或系統神經科學研究經歷,有動物實驗背景者優先
深度學習方向:計算神經科學、計算機視覺、多模態模型開發的研究經驗,有微分幾何或光學成像數據分析背景者優先 |
韓國軍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3年起擔任科技部“智能化全自動醫用流式細胞儀研發”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2021入選年國家級海外人才計劃青年項目,2013至202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Mass Cytometry)創始人Garry Nolan課題組、從事新一代單細胞質譜流式相關技術與臨床醫學應用研究,201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學系、導師張新榮教授。已在Nature與Cell 子刊、Angew.Chem.Int.Ed.、Chemical Science,Cytometry等期刊發表研究工作。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并主持科技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與面上項目、北京大學 “臨床醫學+X” 、北京大學儀器創新研發等項目, |
1.單細胞空間多組學新技術在免疫腫瘤學、腫瘤微環境、腫瘤微生物學中臨床應用研究
2.新一代標記探針試劑合成新方法在單細胞前沿組學技術中應用與臨床轉化
3.成像質譜流式空間蛋白組學、代謝組學、金屬組學的單細胞圖像分割與免疫微環境數據統整合分析
4.單細胞質譜流式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在癌癥精準醫學、生殖精準醫學、免疫性疾病早期診斷與預后判斷預測分析 |
1.有機合成化學、無機化學、材料化學,有多肽與核酸固相合成經驗者優先;
2.分析化學、質譜分析、光譜分析,有DESI-MS、MALDI-MS、ICPMS-MS操作經驗者優先;
3.免疫學與微生物學、腫瘤醫學、臨床醫學,有流式細胞儀、質譜流式儀分析經驗者優先;
4.生物信息學、醫學圖像處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有單細胞數據與圖像分割經驗者優先。 |
黃小帥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年在武漢大學獲得光學學士學位,2018年在北京大學獲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2018年-2020年在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長期致力于發展用于活細胞或者活體成像的新型顯微成像技術,先后發展了快速、長時程海森結構光照明顯微鏡,超分辨率熒光輔助的光學衍射斷層顯微鏡和三光子貝塞爾快速體成像顯微鏡等一系列顯微成像技術。其研究成果以一作或者通訊作者發表在Nature Methods, 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等雜志。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優青、原創探索、面上、青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子課題)、臨港實驗室“求索杰出青年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項目。 |
1.新型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2.圖像處理和深度學習算法
3.細胞生物學
4.相關疾病發病機制研究 |
光學、生物醫學工程、圖像處理、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蛋白質工程、生物信息學或相關專業等
|
盧曠達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涉及生物材料,納米醫藥,腫瘤生物學與放射腫瘤醫學。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多篇論文,并獲得美國化學會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多項獎勵。 |
基于納米復合材料的新型腫瘤放射增敏方法,腫瘤放射免疫響應以及腫瘤聯合治療。 |
具有無機或有機合成化學、化學生物學、腫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藥學、免疫學等背景的申請者優先考慮 |
羅家佳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IEEE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專委會委員,《BMC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編委。美國密西根大學工學博士。課題組建立了基于力學與大數據驅動的智能醫學研究平臺。曾獲ASME博士競賽獎、密西根大學臨床與健康職業發展獎等。迄今,在其研究領域一流期刊如IEEE TMI, Photoacoustic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等發表30余篇學術論文,授權發明專利十余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大學臨床醫學+X青年專項、北大百度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 |
智能醫學、生物力學、生物醫學影像及深度學習的研究 |
生物力學、深度學習、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或與以上研究方向相關專業等 |
吳華君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在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Genomics、NAR、PLoS CB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課題組主要利用生物統計和機器學習方法進行多組學數據整合和相關算法的開發。 |
1.3D基因組與基因表觀調控
2.單細胞多組學數據的算法開發
3.多組學數據整合與疾病靶點發現 |
1.具有生物信息學、生物統計學、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經歷。具有單細胞數據分析或多組學數據整合分析經驗者優先;
2.具有良好的編程基礎,熟悉Linux系統和bash命令行,應至少精通一門編程語言(R或Python或C)。 |
雷健波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華西臨床醫學畢業,北京協和醫院臨床醫生,后赴美國哥大獲得計算機碩士,醫學信息學碩士,以及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醫學信息學博士。主編全國統編教材《衛生信息學導論》和《生物信息學導論》,擔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大數據學會衛生信息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信息管理專業委員副主任委員以及中文信息學會醫療健康和生物信息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作為評測主席連續五年主持了中國醫院信息處理大會的醫學自然語言處理評測大賽。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創新團隊課題。發表包括JAMA, Nature等世界頂級期刊的子刊文章100余篇,其中2篇關于可穿戴設備的SCI研究論文在“臨床醫學”這一大類被引用數量位居全球學者的前1%(入選全球“高被引”論文)。 |
1.醫院信息系統的智慧化和高質量發展
2.基于全生命健康周期健康檔案的主動健康管理
3.康養和養老的信息化智慧化等 |
1.計算機相關學科(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信息管理、生物醫學工程、圖像處理、智能便攜或可穿戴設備等);
2.醫學相關學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護理學、認知心理科學等);
3.醫學信息學等相關領域(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醫學信息學等)。 |
許蓓蓓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于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北京大學醫學信息學中心、丹麥奧爾胡思大學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基金以及國家衛健委和國家疾控局委托的課題,利用不同類型醫療健康數據開展跨學科研究工作,在老年醫學等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高水平期刊發表文章70余篇。 |
1.老年流行病學(老年多病共存)
2.醫學信息分析和營養流行病學 |
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數據科學、計算機科學、老年醫學、臨床醫學等相關理工醫科專業,對數據分析和算法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具有算法和編程基礎、數理統計基礎者優先 |
袁亦方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獲得臨床醫學內科學博士學位(八年制),隨后赴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深造,獲得臨床研究方法學理學碩士學位。自2020年起,在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開展博士后工作。作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含共同)在國內外權威期刊共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代表性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Medicine、JACC、JAMA Network Open、BMC Medicine等期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面上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相關科研成果曾獲北京醫學科技獎、華夏醫學科技獎等。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委會青年委員、中國醫促會高血壓分會青年學部委員。 |
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臨床研究方法 |
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公共衛生、健康大數據、臨床醫學。具有大型隊列數據分析經驗、臨床試驗方案設計經驗者優先 |
杭 婧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雙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大醫學部冷凍電鏡平臺副主任,北醫三院醫學代謝中心負責人。曾獲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張麗珠生殖醫學創新一等獎等,擔任中國生理學會生殖科學專委會委員、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環境與發育源性疾病專委會委員等學術任職。共發表Science(3篇)、Cell、Nature、Cell Host Microbe、Sci Adv等第一/通訊作者(含共同)論文20篇,總引用千余次,研究成果兩次入選當年的“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并獲Nat Rev Drug Discov等雜志述評。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課題等8項科研項目。申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參編英文專著《the Ovary》一部。 |
1.卵成熟及胚胎早期發育相關蛋白質的分子機制;
2.妊娠維持及母胎識別的代謝機理與結構基礎; |
生物化學、冷凍電鏡或生殖生物學等專業
具有cryo-ET研究經驗者優先 |
王 茜 |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雙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臨床干細胞研究中心、女性生育力促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北大醫學-凱斯利康器官芯片及3D疾病模型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國家高層次人才項目獲得者。博士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后師從哈佛大學干細胞與再生生物系、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Douglas A.Melton院士、HHMI研究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3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含共同)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Trends in Cell Biology 等雜志發表論文10余篇,申請專利10余項,獲得2項國際發明專利PCT、3項美國發明專利和4項中國發明專利的授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基金。 |
糖尿病與生殖內分泌疾病中的機制與應用研究 |
干細胞與類器官培養、構建;
基因編輯;分子生物學;內分泌、生殖醫學等 |
器官芯片及3D疾病模型聯合實驗室 |
北大醫學-凱斯利康器官芯片及 3D 疾病模型聯合實驗室,是北京大學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與北京凱斯利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強強聯手共建的創新平臺。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在專業能力和產業資源方面的優勢,全力打造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與產業轉化高效協同的創新轉化模式。
該實驗室通過整合微流控體外微生理控制技術、干細胞定向分化及基因編輯技術等前沿科技,致力于研發世界一流的體外微生理環境控制系統和多臟器疾病模型,從而推動新醫藥產品的加速研發,降低研發成本,以滿足未來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的廣闊市場需求。
聯合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主任由喬杰院士擔任,其實驗室團隊更是匯聚了來自北京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企業等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形成了一支實力雄厚、專業多元的科研隊伍,為實驗室的高效運行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
1.新型體外微循環控制及實時監測系統開發
2.退行性或遺傳性心腦血管及腦神經疾病模型及新藥靶點研發
3.腫瘤轉移機制,靶點發現,新藥開發體外模型
4.罕見病、遺傳病疾病模型
5.輔助生殖技術研發
6.間充質干細胞安全治療體外模型開發
7.基于疾病模型的新藥智能化研發技術 |
1.具有干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類器官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背景2.具有微納傳感器,執行器與系統的設計經驗;MEMS器件設計,仿真與工藝研發經歷;或/和具有微流控芯片技術與芯片實驗室系統的研發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