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絕大多數高校標準的博士生理論學制是3~5年;按畢業年限來說的話,3年畢業的極少,主流是4年,碩博連讀、直博生都是5年。隨著延畢率的不斷攀升,能夠順利畢業的博士不僅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更是人中翹楚。
資料依據:到目前為止,我國累計被授予博士學位者只有約94.65萬人,不足100萬。由此可知,我國博士占人口的比重約為1/1491.58、萬分之6.7(即0.067%)。遠低于主流發達國家水平(美國約為1%)。
在這樣人才稀缺的現狀下,仍有不少博士畢業生選擇去普通高校當老師,這是為什么呢?
· 壹 ·
高校招聘老師的現狀
雖然高校每年也會招幾十、上百名博士,但除了學歷這樣的硬性門檻,還有一些崗位會有其他要求。
“畢業于重點大學,并且導師為該領域有影響力的教授。”
“兩年的實踐經驗”
“海外教育背景優先”
“博士畢業生的年齡調整為35歲以下“
“要求本科第一學歷是985”
“碩士畢業于雙一流高校”
……
招人條件的限制,加上編制名額的減少,這些變化都說明了高校專任教師的入職標準在不斷地提升,我國高校新教師供需關系朝供給過剩方向發展的趨勢。目前即便“僧少粥少”,高校老師的招聘現實仍然是:高校,選擇人才。
· 貳 ·
影響人才選擇什么樣高校的主要因素
高校作為碩博人才事業選擇的一個方向,其影響因素也大概分為三類:學術發展、個人收入和生活狀態。
01. 學術發展
自身發展離不開高校大環境的發展,比環境,自然是重點高校更好。
有人說:“做學術可是需要平臺的,平臺不高,要想做出點名堂,恐怕得付出比別人多的多的努力,而且,有時候努力過了,也不一定有結果。”
現實來看,的確如此。
筆者有一個名校博士的朋友,在雙一流學校和二本院校間,最終選擇了后者。即便幸運地是,他是該院校最后一批一進去就擁有編制的,他仍在與我們聚餐時,面露苦笑坦言道:二本院校與曾待過的重點高校比,領導質量和學生生源方面幾乎是一道鴻溝。
“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惟有君。”
——普通院校講師:我說,他們不聽;我教,他們不學!就找不到幾個志同道合的人。
除了日常與人交流不像與其他名校的同學在同一維度以外,普通二本高校還會有相當多的評選任務。
近幾年,我國大量二本高校被升格為了一本。學校檔次提升、生源和教學質量社會認可度也飛速上漲的同時,教職人員在此過程中普遍被行政性的事務勞心勞力。大學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落在最后的大學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如果說在重點院校是科研學術卷得飛起,二本院校的瑣事考核也不會少。
另外,很多理工科類博士想要搞好科研,優質的實驗器材和實驗設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二本高校的科研配備比重點院校矮了一截兒不說,也不好拿大項目。如果沒有大項目支撐,一個人再怎么努力,作出的科研成果也很難與大平臺的整個優秀團隊相提并論。
現狀是,實驗室的碩士博士博后人數,的確會直接影響到成果產出。
畢竟“人是環境的產物”。如果環境本身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產生科技創新成果都很艱難,更談不上成果轉化了。
盡管高投入可能會有高回報,但也不乏有些人最后身心疲憊地黯然離開——
在“非升即走”的壓力下,即便是985高校畢業的博士,想留校任教也越來越難。不管是重點院校還是普通二本,博士學歷只是進入的門檻。十年前,博士畢業去二本,很多人會感到可惜;現如今,只要普通高校愿意給博士編制,其實很多人會毫不猶豫選擇后者。
02. 收入
我們知道,不同博士的含金量是不一樣的:國際頂尖大學的博士、重本高校“雙一流”的博士、普通本科高校的博士……甚至博士碩士時期的學校名氣不一樣,或者本碩博專業不一樣,都會對高校選擇人才給予相應待遇的時候有所影響。
再加上全國高校基本分布在五湖四海,一般來說,高校在當地的影響力越大,多數畢業生都會選擇留在當地就業,其福利待遇會稍微高一些。
待遇高低,也與高校地理位置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據高校人才網了解的高校招聘信息中,廣東和江浙滬地區的高校,同樣的要求與條件下,相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待遇會給得比較高;不過一線的生活成本也會較高,科研與競爭壓力也會更大。
如果說,在“雙一流”高校,博士完不成科研任務可能會面臨轉崗甚至離開;而三四線城市的雙非高校,穩字打頭,上限雖不高,下限也不會太低。
這或許是很多人選擇后者的理由。
名氣越大錢就越多?二本院校福利更好?其實不然。
“985年薪百萬”不是絕對的,“二本額外收入更多”也不一定。
博士的收入構成,除了基本工資,還有年底績效,項目收入及地方獎勵等。收入類目越多,其達到標準的彎彎繞繞也就越多,一不小心就會被套路進去。
所以去高校之前最好弄清楚:
①地方獎勵是所有高校老師都有,還是只有頭部老師有?
②理工類項目收入能給上百萬,那文科類項目有嗎?
③安家費看似給的高,對職稱、工齡、人才稱號有額外要求嗎?又分幾年給呢?
……
03. 生活狀態
生活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看個人適合——重視科研的博士更需要一個有實力有眼界有資源的平臺;而人生前三十年已經夠努力了,想要慢步調生活的博士,在競爭壓力小的地方,自然會舒服很多。
“大材”不一定小用,只要對自己有用就好。
有的人熱愛奮斗與拼搏,信奉多勞多得,雙手創造資本,甚至有創業的打算,那么業務能力突出的你,可能適合去企業;
有的人想要安安穩穩“鐵飯碗”,不求富貴,深入群眾,能夠吃苦,具備奉獻精神,那么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都出色的你,可能適合做公務員;
有的人喜歡平穩向前,比起從商,更愛科研和學術研究,希望具備一定的社會地位,那么兼具勤懇作風和向往自由生活的你,可能適合去高校……
由于人的偏好不同,每個人適用的效用函數也不同。就像有的人,即便在逆流的長河上漂泊,給他一支蘆葦,他也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和技巧乘渡過去。
張文宏醫生曾說“當時認為很普通的選擇,最后突然串起來,一個個不確定性組成了確定性的結果”。
事業沒有絕對的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因為它們已經知道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