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博士招聘網 > 博士人才資訊 >
正文 |
寒門博士的逆襲——初中輟學,從農村到城市,從戰士到博士 |
2021年9月3日 中國博士招聘網 |
|
|
|
寒門博士的逆襲—— 初中輟學,從農村到城市,從戰士到博士
作者簡介:劉保剛,山東泰安人,孤兒出身,因家貧輟學于1998.12月至2006年12月在塞北軍營服役,從事新聞采訪工作。退役后先后在綿陽晚報、廣元晚報、廣元日報擔任記者和責任編輯。先后自學了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大專、四川大學新聞學本科、云南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下行政管理本科,布雷斯特商學院教育與數據科學碩士,印度尼西亞偑爾莎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永恒大學教育哲學(PHD)博士在讀。 個人座右銘:記住鄉愁,不忘初心,學會感恩
也許,每一次回憶都算是一種開始吧!一個從莊稼地里走出來的孩子居然過上了都市生活,也算奢侈到了極點:四十多年的時光中,從一名打工仔到一名軍人,從一個新聞記者到國家干部,從一個輟學的孤兒到留學博士。
家鄉人都說我出息了,其實只不過是在追著太陽跑的路上收獲了一抹霞光。回想起那些或將終身不遇的愿望時,也少了幾分遺憾與惆悵。然而,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每走一步都要比別人多付出幾倍乃至數十倍的努力,每一個小小的收獲背后都是無數個挑燈夜戰,在學習中的“長征”路上誠惶誠恐、不敢怠慢。
感思故鄉,那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長大成了家,我愈發思念故鄉,思念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鄉親、那里的一草一木,特別是那伴隨我整個童年的土坯房、籬笆院。盡管在那里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卻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讓我一步步變得更加堅強。
聽村里老人講,還在娘胎里時,父母就找先生算過,說我命中克父又克母。后來真得靈驗了:在我出生前的十二天,積勞成疾的父親在砌完最后一間房子癱倒在地再也沒起來。父親的稱謂從此成了我記憶里最陌生的詞匯,讓我永遠失去了喊一聲父親的權利。
然而,人生就是那么的殘酷!幾年后的一個雨夜,母親連句話都沒留下就狠心離我而去。我模糊地記得,母親的后世幾乎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補丁摞補丁的粗布“大襟衣”,裹在一張舊竹席里,甚至連個灰磚砌的墓穴都沒有就入了土,這也成了我幾十年以來無法了卻的一塊心病。
從那以后,我就和哥嫂一起生活。在那個貧困的家里,讀書自然成了我童年最大的奢望。村小學教室的門口外、窗戶邊肯定少不了我的身影。后來,哥哥嫂子把我送到了學校,成了班上年齡最大的孩子。然而,由于家庭拮據,我連十多塊錢的學費都交不起,根據當時學校規定,我也就領不到新書。上課只能和同學一起看課本,也經常偷偷地摸一下同學的書包過把癮。就是從那時起,漸漸懂得了“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學校老師、同學、鄉新華書店里的作文選幾乎全被我借來看過,且每次看過之后總能過目不忘。為了找各個機會學習,我還做了一件至今想起來都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幫助同學寫作業,每完成一份作業我都會收到一個饅頭或一支鉛筆、一個本子,心里滿滿的成就感。
1993年9月,我以全鄉第一的成績考入初中。
在那里,我學習的環境有了很大改觀,心中的壓力自然比以前更大,目的只有一個: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每天凌晨,聽到村里的第一遍雞叫就起床背書,晚上把有課程都學習一遍后才允許自己睡覺。就連吃飯、上廁所、放學的路上都在拼命地看書。
語文老師劉汝慶根據我的特長,專門鍛練和培養我的寫作能力,盡力為我爭取每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1993 年冬,老師和同學們幫我湊了5元路費和住宿費,參加了市里的征文比賽,我的“處女作”《校園春色》獲得一等獎;1995年,在全市“初高中限時作文比賽”中,我寫的《窗口》又獲得一等獎。那時候,我在心里有了一個小小的愿望,就是長大后要做一名老師。然而,1996年中考,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徹底擊碎了我的夢想。中考前的那天晚上,班主任突然沒收了我的準考證,讓我還他為我墊付的學費。我沒有錢,只能與中考失之交臂。
數學老師張恩田、英語老師陳欣宇悄悄地塞給我幾十塊錢路費走上了打工之路,來到外省一家建筑工地,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在那里,我度過了終生難忘的時光:忘不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日子里,和工友們在20多層的樓頂上加油干活的場景;忘不了為了多掙兩個工(12元錢一個工)哪怕是挖廁所、挑大糞等再臟再苦的活和都要搶著干。有一次,我一個人一個小時從大卡車上卸下40噸水泥,創造了自己打工生涯的記錄。為了節省每一分錢,我每天空了就到工地垃圾堆揀別人丟掉的衣服,回去洗干凈當作自己的工裝。也就是在這段打工生活涯中,讓我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飛躍”,每天可以吃上三頓白面饃饃、面條,還能吃上燴菜。盡管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燴菜僅僅是白水煮土豆、白菜,菜湯里飄著幾點油星,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已屬“貴族生活”。
打工期間,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當地一所中專學校接納了我,利用打工掙來的收入圓了自己的求學夢,一邊打零工,一邊讀書學習。中專三年級時,同學們開始了實習經歷,我則在工友們的建議選擇去當兵。從那以后,我就沒有再回到學校,沒有參加畢業典禮,但讓我感動的是,學校后來依然給我簽發了畢業證書。
懷念軍營,在那里讓我淬火成鋼 1998年12月, 我如愿以償來到了塞北一所軍營。
由于從小性格內向孤僻,我在連隊很少與別人說話,只是喜歡讀書看報。那時,連里通訊員每天上午都會往班里送兩份報紙,一是《解放軍報》,一是《戰友報》,當然看得最多、也是最喜歡的就是《戰友報》,因為她的風格更貼近基層官兵生活,《解放軍報》相對要嚴肅很多,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個是“非常接地氣”,一個是“比較高大上”。每天訓練完,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打開《戰友報》,每一版、每一篇稿子都要認真看一遍,然后就是反復看自己比較喜歡的版面和欄目。我一邊研究版面和欄目風格,一邊在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對于我來說,那將是一件無尚榮光的事情。那時,我真得不懂得什么是新聞,更不知道“五個W”是什么,但心里面就是覺得自己與《戰友報》有緣,總是“幻想”著自己的稿子可以刊登在《戰友報》上,甚至做夢都夢到戰友報上出現了“本報消息 劉保剛報道”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時會高興地在夢中大叫,甚至還有幾次在夢中興奮得半夜起來跑到連隊宿舍外面走一圈,當塞北的寒風吹得我瑟瑟發抖時方才知道,這原來是一場夢。因此,戰友們都給了我這樣一個“優雅的評價”:“白天不說晚上說”“白天安祥晚上瘋狂”。
為了自己的名字早日變成鉛字,我嘗試著比照《戰友報》各欄目稿件的格式,把連隊訓練和生活中的一些自認為有趣的事情寫成了稿子,一有空就在方格紙上寫寫畫畫,遇到不懂的也會向周圍的人請教一下。有一次,我把一篇剛剛寫的小稿子《綠豆湯送上訓練場》拿給連隊一個本科生、司務長李峰,請他幫忙修改。他瞥了一眼后問我什么學歷畢業,我如實回答“初中,中專沒讀完”,他二話不說就把稿子扔在了地上:“一個初中生能寫出啥高水平的稿子,能把五公里跑好就不錯了!”當時我感到極為尷尬,羞愧得幾乎想找個墻縫鉆進去。后來,班長也多次警告我:新兵就是要訓練,不能開小差。為了不讓班長發現,我就等戰友睡著了,偷偷地趴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爬格子”。第二天一大早,又偷偷把稿子裝進信封,貼上足足的郵票悄悄寄走,躲閃著班長銳利的眼睛。
然而,一次意外受傷卻讓我“因禍得福”,從此走真正走上了新聞之路。1999 年冬天,我們四名新兵奉命“出公差”:給連隊搬豬圈。塞北的冬天氣溫零下 30 多度。兩百多斤重的石槽上面布滿冰棱,我們四個新兵剛剛抬起,就滑了下來,石槽重重地砸到了我的腳上,造成左腳大拇指斷裂,被送進了部隊醫院。
在醫院里,除了正常的作息制度外,我的時間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寫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白天坐在凳子上寫,晚上熄燈后搬著板凳在走廊里寫。平均每天往戰友報寄稿兩篇以上。盡管軍人信件免費,但我生怕寄不到,就貼上雙倍的郵資,然后邊寫稿邊等待著有朝一日報紙上能找到我的名字。在病房里,醫生、護士和病友每天也都做著同樣一件事,那就是幫著我翻閱報紙查找我的名字。然而,這一封封的稿件寄出后仿佛石沉大海,沓無音訊。但我依舊沒有氣餒,一如繼往地寫稿。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過后的一個星期一上午九點多,東北籍護士小張邊叫喊著我的名字,邊沖進我的病房,將一張帶著墨香的報紙遞給了我。原來,我的處女作《說句心里話》在《戰友報》上刊登了。我頓時興奮的忘記了傷痛,一瘸一拐地跑出了病房,護士和病友們也陪我從走廊這頭跑到那頭,共同慶祝這一大喜事。接下來的一周內更是喜事連連,我的“豆腐塊”、“蘿卜條”又連續在《戰友報》上刊登了五篇。我的事情在醫院和部隊都傳開了,營教導員、連指導員和許多戰友都過來看我,向我表示祝賀。部隊宣傳科給我送來了150元的獎金和新聞書籍。同時,我還收到了報社寄來的120 元稿費和編輯徐云蘭的勉勵信:初學新聞勇氣可佳,繼續努力爭取成功。不久,營里給我記營嘉獎一次,部隊政治部又給我記三等功一次。
一時間,我成了首長和戰友們眼中的“小秀才”。在我出院當天,政治部下達調令,我離開了難忘的連隊,到政治部組織科工作,著手北京軍區《英模譜》的編寫。為了不負重望,我拼命地工作,收集線索,查找資料,外地走訪,一個人干了幾個人的活。幾個月后,40 多萬字的各時期部隊英模材料全部完成。受到了軍區的表彰,其中十五篇英雄人物稿件被軍區評為優質稿件,并發給兩千元現金十五本證書。復員時,部隊在征求我的意見后,這些證書作為部隊集體榮譽留在了旅史館。年底,我被作為特殊人才留在部隊轉了士官,并由組織科調到了宣傳科任新聞報道員,專門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從那以后,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寫新聞了,天天下基層采訪,走遍了部隊所有執勤哨卡、農場、和山里的軍用倉庫,大部分時間都是與戰士們在訓練場上度過的。
在組織的精心培養下,我先后參加了軍隊院校函授、自考大專本科的學歷提升,到兩家部隊編制的廣播電臺即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和解放軍報、戰友報等新聞單位學習,接受專業的新聞采編業務培訓,還成為駐地多家新聞單位的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獨家報道《愛正抗拒著死神》《“活烈士”的傳奇人生》《從擁軍大姐到擁軍媽媽》《走近押運兵》《天堂門外的婚禮》先后在《戰友報》《山西日報》等媒體刊登。
2003 年、 2004 年、2006 年,相關稿件被山西日報集團評為年度一級優質稿件。隨著文字功底的漸漸扎實,組織上對我也就更加信任,讓我參與了多個大型素材的編寫任務,使我在成長中鍛煉,在鍛練中成長,成為部隊的“筆桿子”。戰友們對我的稱呼也有剛入伍時的“小劉”,變成了“老劉”(對老兵的一種尊稱)。
不忘初心,百戰歸來再圓讀書夢 2006年12月,我離開了鍛造我、培養我的部隊。
帶著厚厚的剪報本、軍功章和裝了滿滿一箱子的榮譽證書來到了四川綿陽。由于割舍不下那份軍旅情節,我穿著筆挺的軍裝到新聞單位應聘,在一名老退役軍人、資深記者李偉的引薦下來到了綿陽晚報社,找到了報社領導進行自我推薦,當我把自己厚厚的作品展現在報社領導面前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錄取了我。之后,我考取了新聞從業資格證,成為了一名新聞記者。“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先后深入北川、江油、平武、安縣等幾個極重災區采訪,采寫了大量一線報道。用鏡頭記錄著災后重建中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其中和同事共同采寫的抗震救災稿件《千軍萬馬進北川》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我帶實習生采寫的《北川農婦拿撫慰金替亡夫還債》榮獲中國晚報新聞類最高獎―――“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
2010年初,我從綿陽來到了廣元,在新組建的廣元晚報擔任責任編輯。當年12月,我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到廣元市朝天區宣傳部從事對外新聞宣傳工作,從此結束了飄泊生涯,轉變了身份,成了一名黨員干部。2013年5月,我又調入青川縣委宣傳部工作,在組織的關懷下,擔任縣委外宣辦副主任、廣元日報駐青川記者站站長,成了一名科級領導干部。2019年機構改革中,我又轉任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迄今為止,我從事新聞工作已20多年,共發表稿件8000多篇,兩百多萬字。
然而,人生在世,終有一憾。在成長的道路上盡管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績,但作為新聞工作者,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受到了許多限制,與很多機會擦肩而過。工作中,我曾為自己沒有科班學歷而苦惱,也深刻地認識到,絕不能躺在過去的成績里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勝任本職工作,不負組織多年的培養和上級領導的信任?如何才能實現新聞工作的跨越,重塑自己的新聞理想?如何實現更大的人身價值?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曾國潘這名名言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現在再提高自己猶未晚矣,每走一步,都是夢開始的地方。為了這個夢,我決定拼一把。經過多方考察權衡,2017年8月,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即從重修專科學歷開始,五年之內考上博士研究生,實現人生再次飛躍。
為節省時間,我選擇了專本套讀,即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科(網格教育)的基礎上,參加四川大學校方直招的新聞學本科自學考試,以及云南大學與編輯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自考本科。三所大學都是國內“985”“211”高校,學校新聞學的系統研究在全國名列前茅。對于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我來說,學習任務十分艱巨。工作之余,我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新聞課程的學習中。我相信,通過對知名高校的新聞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加上自己20余年的新聞工作經驗,一定能夠使自己實現一個較大的飛躍,不僅改變自己,也改變一切懷疑與偏見。
為了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新聞學專業知識,我每一周都要從川陜甘結合部的青川趕到千里之外的成都聽老師現場授課,然后根據老師的講解認真看書、做筆記、畫思維導圖,背誦和復習。無論刮風下雨,我每天早上5點鐘準時起床,把一本本自己未曾接觸過的理論知識深深地記在了腦海里。除中國傳媒大學大專課程是按學校課程計劃走之外,僅一年多時間,我已就把除傳播學概論之外的所有科目全部考完。由于傳播學概論屬西方傳播學理論知識,之前從未接觸過,學起來顯得格外吃力,但它又是必考的重點科目,也是所有新聞專業的同學最怕的一門科目,許多人考了七八年都因這一科沒有考過而無法畢業。對我來說,既然選擇了就必須堅持到底,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經歷六次重考之后,我終于以76分的高分(該科目能及格已經實屬不易)過關。2020年1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科順利畢業;同年12月,四川大學新聞學、云南大學視覺傳達與設計專業順利畢業,所有課程平均成績均在90分左右。后來,我又產生了留學的想法。
汪國真曾經說過: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或許汪國真所說多少有些片面,但對我來說,熟悉的風景讓人懷念,遠方的風景令人向往。為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理論知識、實踐經驗,2019年3月,我以部隊函授本科為前置學歷,報考了國際學歷——法國布斯特商學院教育與數據科學專業研究生,1.5年學制,于2020年9月畢業,順利拿到了碩士學位。
2020年7月,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克服多方的困難和阻力,我和愛人決定出國留學深造。
我報考了印度尼西亞偑爾莎達大學傳播學專業研究生,她報考了馬來西亞北婆羅大學管理學專業研究生。接受國際化的教育,不斷充實自己,這對于我們來說注定了又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為了彌補外語學習的不足,我將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英語學習上。我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辛苦一分收獲。對我來說,時間不是問題、別人每天或許學一個小時就夠了,那我就要學習五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無非是晚睡一會早起一會的事情,但這個金錢和時間的投資很值。今年7月、8月,愛人和我先后碩士畢業。
同時,在愛人的支持下,我又貸款二十多萬,辦了護照,以教育與數據科學專業碩士為前置學歷,報考了東南亞永恒大學教育哲學留學博士(教育管理方向)。盡管學習任務十分繁重,但我依舊堅持克服困難按時上課,從不缺勤,總是第一個按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和提交論文,順利通過一次次考試,在所有同學中學習進度最快,預計今年底即完成所有課程學習。明年第一學期,我將參加學校的綜合考試,考試結束即可開始畢業論文的寫作。我堅信,明年夏秋之交,我一定會自豪地站在博士畢業典禮的現場,手捧金燦燦的學位證書,在自己學習生涯中留下最美一瞬。
正當我順利地推進我的“五年計劃”時,一件事情讓我哭笑不得。老部隊負責教育的同志突然聯系我,告訴我說“有個本考沒有畢業,是否還續考”。我如夢初醒,原來是我2003年3月在部隊時參加的全軍自考,當時報考的是原南京政治學院經濟與行政管理專業本科,不知怎么竟忘記了申請畢業,復員以后就把事給忘得一干二凈了。慶幸的是,軍隊院校一直為我保留著考籍。不幸的是,由于部隊整編,院校合并,考試改革,南京政治學院并入國防大學,我原來的經濟與行政管理專業已調整為行政管理專業,考試科目也發生了變化。針對部隊退伍考生實際,軍隊教育部門出臺政策,原來考試科目如果與專業調整后考試科目相同的,之前的考試成績依然有效,只需要按新規定補夠學分即可。按照規定,我從2020年11月起,有針對性地對新增加的四門課程進行了認真學習,按照遺忘曲線記憶法于2021年4月統考前全部復習了四遍,把所有知識點進行了背誦熟記。功夫不負有心人,補考的四門課程都在87至93分之間,順利通過了畢業申請,了卻一樁近二十年的“心愿”。
更令我感到興奮的是,為讓更多的人學習知識、充實自己,從2019年起,國家面對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社會群體專門出臺了大專三年擴張計劃,為大家提供了可以讀全日制學校的機會,特別是針對退役軍人實行免費就讀政策,這無疑給我打了一針“興奮濟”。為彌補無力上大學的先天不足,我決定好好把握這次大好機會。但由于2019至2020年期間,我各項工作和學習任務重,無睱顧及,只好推遲到2021年才成功報考了全日制大專,專業還是與我工作相關的新聞傳播方向,計劃在到大三時報考專升本,再利用兩年時間拿到全日制新聞學本科。很多人對我這樣的舉動無法理解,周圍的同事曾好奇地問我“你要那么學歷做最什么”時,我只能微微一笑,因為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分量。
我慶幸自己趕上了這個好時代,沐浴著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使我成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我始終堅信,百戰歸來再讀書猶未晚矣,但只要不忘初心,只要愿意去學習,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如此以來,那過去的諸多遺憾將變成一種未來可期的完美。現如今,我已擁有兩個專科、四個本科、兩個碩士、一個博士,我終于昂起頭自豪地對任何人說,我也是科班出身,我不比別人差。
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是與我命運相同的人所面臨的相同的選擇。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干部“打鐵先得自身硬。”每天,我都在一邊思考,一邊鉆研,一邊實踐,把我所學到的新聞傳播學理論知識與多年的新聞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理論功底和寫作功底進一步扎實。同時,我更加注重媒介素養的培養。日常工作中,我始終把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就算一個記者他擁有極高的文字水平,但如果沒有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那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多年來,我帶領記者深入社會,深入學校,深入最基層,更好的了解根本,選準角度,做到“高看一眼,深挖一層”,及時、準確的報道。指導記者把開展“走轉改”活動,作為新聞戰線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中的具體實踐,作為新聞記者強素質、樹形象的重要途徑,作為新聞工作者改進新聞宣傳、提高引導水平的良好契機,把每一次采訪都當作是一次學習提高的過程。堅持“新聞拼的是體力、考的是智力、贏得是速度”,每一項任務,都以最快的速度到現場,最真實地做采訪,最高效的節奏寫報道。近年來,在砥礪前行的道路上,我帶領我的團隊不斷強化與時俱進精神,努力爭做學習型的新聞工作者。
在報道中,我帶頭積極創新形式,不斷改變傳統的報道風格,用群眾身邊的事例,用群眾生動的語言,用群眾喜愛的形式,通過活靈活現的新聞故事現場,謳歌黨的好政策,讓新聞報道展現出越來越濃郁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用手中的筆和話筒書寫、謳歌英雄的時代和人民,在為黨的新聞事業奮斗中不斷接受魂靈的洗禮。
回想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共發表稿件8000多篇,兩百多萬字,除新聞行業獎項之外,我還獲得了各級黨委、政府頒發的諸多榮譽,多次被評為全市學習型黨員干部、全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優秀宣傳干部。我對我的團隊和各地趕來實習的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進行了毫無保留的言傳身教。他們當中,有的成為各單位宣傳骨干并走上領導崗位,有的成為省市級新聞單位的中堅力量,有的還到了省直、市直部門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有的還擁有了自己的傳媒公司。當然,我不敢說這是我指導的結果,但作為在新聞戰線上一同奮戰過的伙伴,當看到他們在辛勤付出之后而換來成功與收獲,打心底里為他們高興。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一路走來,我漸漸地領悟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智慧的哲學,它能讓人仕途騰達,一路風順,也能讓人終生困陷,不明所以。
真得要過去很多年之后才會相信,那些溫暖柔和的往事已無跡可循,那些簡單純粹的感情都將終生不遇。當青春在歲月中漸漸模糊起來的時候,那逝去的時光不再是一種苦難。
面對經歷的點點滴滴,仿佛覺得什么都沒改變,世界還是那樣廣闊無邊。改變了的,只是我們自己。 |
|
特別提示: 針對本網發布的部分招聘信息來自于網絡,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同時請求職者先通過招聘單位網站或電話等方式核實招聘信息后再應聘,以防虛假、詐騙招聘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若有侵權,虛假、詐騙招聘信息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處理。 |
|
|
|
|
[復制鏈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本文] [返回頁頂] [返回首頁] |
本站內容免責聲明: 本網站不保證所有個人、單位或來源于網絡等其它發布信息(包含文字、圖形、鏈接及其它)的絕對準確性和完整性,所有發布信息僅供訪問者參考(若發現虛假或錯誤信息接到通知或舉報,經核實后及時刪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