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就業季,大家都在搏一個未來。但是近期小編卻收到一些網友的無奈留言,“因第一學歷被拒之門外了”。
這些網友的經歷絕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求職場的普遍現象,小編之前也報道過:本科雙非武大女博士求職屢被拒,本科二本清華博士畢業7個月找不到工作......
很多人沒有一份優秀的本科學歷,即使通過努力考上名校碩博士,畢業后求職中十次有八次也會被攔在第一道“簡歷關”。
前段時間,“你有學歷焦慮嗎”、“第一學歷偏好會加劇社會不公平嗎”兩個關于“學歷”的話題也進入微博熱搜榜,閱讀量及討論數都很高,引起不少人的共鳴
第一學歷真的那么重要嗎?
“學歷查三代”這事如果放在20年前,是讓人不可思議的。那個年代高學歷人才匱乏,又趕上新興產業興起的浪潮,只要你擁有碩士學歷,就是市場上、高校中的搶手貨,更別說是博士了。而今,求職市場告訴我們,碩士博士也處于“最難就業年”。先看一組數據:
2000年,大學畢業生107萬人;
2005年,大學畢業生338萬人;
2010年,大學畢業生631萬人;
2015年,大學畢業生749萬人;
2020年,大學畢業生874萬人;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同時,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共141178萬人,全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已超過2億。這個數據相比于2010年的水平增幅達到了72%。
在學歷的“通貨膨脹”以及高學歷人才基數徒增的大環境下,“第一學歷”作為篩選人才的其中一道門檻也是必然趨勢。但凡比較熱門的用人單位,尤其是各大高校、政府機關及世界500強企業,招聘時往往會注明要求“本科第一學歷為211、985院校全日制學歷”。有些單位委婉些,會注明“其中第一學歷為知名高校本科畢業”。但我們都心照不宣,這知名高校指的就是985/211院校了。
某高校人事處老師曾表示,
以前簡歷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審核,現在招聘系統上常堆積著過千份簡歷,考慮到招聘用時及人工成本,只好把學歷作為門檻先篩選出一批簡歷,再擇優錄取。我們不否認這會漏掉個別人才,但按概率來說,這是相對高效且公平的辦法。
“第一學歷”不光對求職很重要,在相親市場上也很重要。
握著一紙好學歷,連相親都變得容易多了!
學歷,能力?
學歷是求職路上的一道門檻,這道門檻卡住很多機會。但如果把學歷與能力等同,難免有些武斷了。
第一學歷更能反映出真實學習能力
學歷并不代表個人能力,但能代表一個人的自律性及學習能力,是你給別人的第一張名片。比起考研,高考的難度不言而喻,你需要從小學開始經過12年的寒窗苦讀才能在高考的考場上一決雌雄。因此,一些優秀的同學通過高考進入金字塔頂端的大學,證明他們的確有其過人之處,起碼在學習能力上是值得認可的。
但是,高考上不了頂尖大學就是能力不行了?
在小編看來,我們不可否認高考的重要性,也很認可高考選拔人才的公平性,但如果通過本科學歷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未免過于片面。我們應該考慮到,一些優秀的學生因為臨場沒有發揮好,與名校失之交臂。但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名校研究生、博士生。同時,地域因素也應該被考慮到。一些考生因為本地沒幾所211高校,而外地的211高校在本地投放的生源很少,即使他們成績很優秀能排在全省靠前位置,但也與211高校無緣。
即使本科出身不利,也能“逆風翻盤”
去年,華為為一位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生張霽拋出橄欖枝,開出年薪201萬,成為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中的一員。這事引起了碩博士群體的廣泛關注,不僅因為201萬的年薪,更因為同期被錄用的幾位少年本科均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而張霽的本科母校是武昌理工學院(當時僅為三本院校),而且他還是通過復讀考上的。
我們都知道,華為天才少年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通常需要經過7輪左右的面試流程:簡歷篩選、筆試、初面、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一路過關斬將。如果華為以其他一些用人單位設定的“第一學歷”作為門檻來卡張霽,他也未能進入華為。但他最終還是憑借自身出色的科研能力獲得了華為的青睞,一紙文憑并不能埋沒他的才華。
成就你的未必是你計劃好的,在求職這件事上,有時候“合適”比“原計劃”來得更實在。誰不想入編雙一流高校或優秀單位呢?但當你的最高學歷是985出身,而985對于別人只是起點,這時候不妨加強對自我的認知,好好盤點自己的個人綜合實力,把目標稍微往下調,你會發現有更多合適的機會可以選擇。
當然,如果你看到某個招聘單位對第一學歷有要求,但是你的個人能力很不錯,和崗位要求匹配度較高,不妨勇敢地毛遂自薦,給自己爭取一個機會。
結束語
雖然很多人都在吐槽“第一學歷歧視”的不公,但這并不能改變求職的大環境。與其焦慮不安,不如好好認識自己,設定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畢竟,學歷只是學校給你的背書,只是你進入職場的敲門磚,而你的個人能力才是你自己背書,才是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