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35歲現象”,你怎么看?
20多歲的,已經開始著急了
35歲在找工作的,也開始感到焦慮了
36歲之后,還剩多少人有勇氣辭職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蔣勝男建議取消國家公務員報考年齡的限制,該提議隨即引發關于“35歲現象”的討論,這個討論的熱度仍在持續發酵。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一現象。
一、“35歲現象”,它從何而來,為何引熱議
▶它從何而來
當前社會刻板的認為:與新生代年輕人相比,35歲+人群,精力不足、體力變差,普遍缺乏對工作的創新和激情。社會的激烈競爭和技術的快速變遷從未停止,35歲+群體,在多重社會角色的壓力以及不可逆的生理變化下,工作或做事會逐漸感到力不從心,并且受多年經驗積累的影響,其思維方式會逐漸固化,很多人的職場發展道路開始進入瓶頸期,心態上也會產生職業倦怠,有些甚至開始走下坡路。
這大概就是“35歲現象”產生的一部分原因吧。不可否認,35歲后的成年人,在體力、精力方面,確實與年輕人存在些微的差距。但是35歲+的群體中,才華橫溢、充滿干勁、對待工作熱情滿滿者,并不缺乏,靠年齡去評判人才優劣無憑可依,無據可尋,并不可取。
▶為何引熱議
35歲,是一個人干事創業的黃金年華,也是人生的一個艱難階段,這個階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通常還扮演著多重社會角色。身處這個階段的人,無論是身體還是工作,都出不得一絲意外。“35歲現象”之所以引起廣泛熱議,大概也是因為它戳中了無數人的痛點,反映了很多人職場生活中的焦慮與無奈。
二、“35歲這道坎”,造成了什么影響
我們通過下面這兩個簡單的案例,了解一下:
▶案例一:36歲高中教師辭職讀研,畢業后因超齡求職屢被拒
36歲的小吳,曾經是某地中學的自聘教師,曾經教了5年高中。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小吳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順利從某一重點師范大學畢業,畢業后的小吳想繼續當老師,卻發現幾乎所有的教師招聘都限定了年齡,所以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小吳表示:“為人師者,無關乎年齡,能者居之。我想不明白,為什么招聘教師要限制年齡?我才36歲,難道以后就不能教書了?”
然而被“35歲這道坎”絆倒的人,不僅于此,還有“985”博士...
▶案例二:文科女博士求職屢碰壁,保證35歲前不結婚仍遭拒
小李原本是一所“985”大學的歷史學博士生。畢業時由于學校要求,博士畢業必須在學校認可的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小李當時只在非核心期刊發表了三四篇論文,畢業時,只拿到了學歷證,為了拿到學位證,小李決定“邊找工作邊寫論文”,誰料,即使保證35歲之前不結婚,求職還是屢率碰壁,于是只好專心寫論文。時間一晃而過,雖然也拿到了學位證,但是此時小李已經超過了35歲,已經超過了很多事業單位招聘的年齡限制,找工作變得更難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35歲這道坎”是對人才的極度不尊重,也造成了極大的人才浪費,很多超過35歲的“能人異士”,本可以在更多的崗位上發揮更多的光和熱,卻因為“35歲這道坎”的限制,不敢跳槽,不敢有其他選擇,不敢有所作為,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們不能有更好的作為。
三、35歲不該是道坎,破解乃大勢所趨
清朝詩人龔自珍曾在其《己亥雜詩》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借此表達對變革和對優秀杰出人物涌現的期待。當今社會并不缺乏人才,但是缺乏更加優化的人才評價體系,缺乏更加公平公正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環境。
1.對就業年齡盲目設限,非明智之舉
基于職業需求的差異性考慮,少數職業設置年齡門檻,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事實是,很多單位采用了“一刀切”的衡量人才方式,盲目跟風設置“35歲門檻”,完全不考慮職業場景和實際需求,導致招聘市場設置“35歲門檻”成風,最終促使很多大齡求職者就業困難。對就業年齡盲目設限,著實不可取。
2.選拔人才,應該更注重其真才實學
35歲,是一個干事創業的黃金時間段,也是一個人擁有無限可能的發展階段。古往今來,在高齡建功立業的英雄豪杰數不勝數:一代戰神陳慶之四十歲才開始領兵打仗;“謀無不當,舉必有功”百里奚七十歲才得以施展才能、“愿者上鉤”姜太公七十二歲才遇文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反觀當前社會,很多單位在招聘時,卻不以真才實學論英雄,而是對應聘者的年齡大加限制,這是對人才的一種禁錮,既不利于維護人才市場的多樣性,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長遠發展,破除之路,刻不容緩。
3.放寬就業年齡限制,是大勢所趨
“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2021年3月23日經濟日報)
“這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表述。這一表述意味著延遲退休已成必然趨勢,法定退休年齡延遲,就業群體年齡的中位數也會相應提高,這一舉措可能會減輕因“35歲年齡限制”而產生的就業壓力,進而更好的促進35歲以后的群體就業。放寬就業年齡限制,是形勢所趨。不過,這一目標的實現,仍需一段時間沉淀。
熱門話題:#關于“35歲現象”,您有什么想法?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