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員工主動離職抑或被動離職,往往發生很多“秋后算賬”的事情,之前雙方勞動關系履行期間的種種問題此時開始浮出水面,一旦處理不好,公司通常會陷入無休止的訴訟之中。
關于離職員工引發的爭議一直甚囂塵上。如Dell高管跳槽事件、TCL高層集體跳槽事件、微軟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跳槽至Google引發的競業限制訴訟事件、華為員工跳槽事件等。
員工離職通常分兩種,“主動”與“被動”之分。員工選擇“炒公司魷魚”,用腳投票,屬于主動;公司辭退、解雇、裁減員工,選擇“炒員工魷魚”,則屬被動。
企業的管理者們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后危機時代的離職員工管理,正日益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離職離出成本與風險
員工離職會增加人力資源成本,導致企業利潤流失與引發經營風險,但是所謂的“損失”與“風險”到底有多少,卻很少有管理者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因員工離職給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包括以下五項:離職員工的替換成本;新入職員工的培訓成本;新老員工業績差異的成本;符合法定情形時須承擔的提前通知期及工齡經濟補償成本;離職管理成本。
我們先來談談替換成本。替換一名離職員工,至少要耗費公司以下成本:公司向外發布工作崗位空缺信息的費用,如在報紙、網絡媒體上刊登招聘廣告的費用等;錄用新員工前的行政管理時間成本,通常包括接收申請信和候選人簡歷、篩選候選人、電話預約面試時間、背景調查等;入職面試和能力測評的成本,這包括面試官的時間成本及各種能力素質測評的費用等;這還包括內部會議成本、支付候選人的差旅和搬遷成本等多項費用,這些費用對于公司來說更是不可小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