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壇簡介
“北京大學環境學科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聯合主辦,旨在聚焦國內外學術前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廣泛討論和交流。論壇即日起面向社會公開報名,由各二級學科遴選后邀請學者參加主論壇,借此論壇之際,誠邀國內外英才加盟!
二、論壇簡要安排
論壇形式:主題報告+討論交流
2024年12月15日前:簡歷投遞截止
2024年12月31日前:論壇組委會發出郵件邀請,通知參加分論壇
2025年1月上旬:線上分論壇遴選
2025年2月下旬:學院舉辦主論壇
三、論壇領域
二級學科: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環境健康(簡介附后)
研究方向:大氣復合污染理論與區域聯合控制、水污染控制與流域綜合治理、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環境管理與全球環境治理、環境大數據與智慧環境、環境空氣動力學、海洋環境科學、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新污染物、資源循環理論與技術、環境新型交叉方向等。
(以上研究方向長期招聘)
四、論壇申報方式及相關費用
有意申請者請于2024年12月15日前向二級學科聯系人郵箱提交簡歷、代表性論著及不少于3封專家推薦信,材料請命名為“姓名+論壇領域/方向”進行上傳。論壇組委會對申請人進行初審后,將陸續通過郵件發出邀請,請及時關注并返回參會回執。如有疑問可與論壇組委會聯系。
各系組委會成員及聯系方式
二級學科 |
聯系人 |
郵箱 |
環境科學 |
郭 松 |
songguo@pku.edu.cn |
環境工程 |
劉 文 |
wen.liu@pku.edu.cn |
環境管理 |
戴瀚程 |
dai.hancheng@pku.edu.cn |
環境健康 |
宮繼成 |
jicheng.gong@pku.edu.cn |
環境科學/工程(深圳) |
許 楠 |
nan.xu@pku.edu.cn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或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負責受邀線下參與主論壇學者本次往返國際差旅費用(限經濟艙,每人上限1.2萬元);學院統一安排論壇期間受邀學者食宿。
五、應聘條件及待遇
1、應聘條件
1)政治立場堅定,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工作細心踏實,熱愛教育事業;
2)年齡不超過40周歲,具有博士學位;
3)在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做出突出的科研工作,能圓滿完成教學工作任務,具有引領學科發展能力或潛力,是本學科領域同行公認的優秀青年人才;
4)在取得博士學位后,一般應在海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獲得正式教學或者科研職位,且具有連續36個月以上工作經歷;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業績特別突出的,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
5)申報時未全職在國內工作;
6)引進后全職來校工作。
2、相關待遇
1)崗位
教研系列: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Full Professor);
2)支持措施
近年來,北京大學積極打造具有較強國內外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模式和可預期的薪酬增長機制,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社會保障及福利待遇。
北京大學為教研系列職位提供的薪酬待遇包括但不限于:
(1)具有競爭力的貨幣化薪酬,教研系列職位采用基本年薪制,其薪酬體系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基本年薪——根據學校聘任職位,由學校提供相應檔次的基本年薪;
人才津貼——獲得博雅人才計劃聘任,由學校提供相應檔次的人才津貼;
院系績效——根據學科競爭力和年度預算情況,由院系自主統籌分配;
科研績效——個人根據承擔的科研項目,可獲得相應科研績效獎勵。
(2)充裕的科研啟動經費,為教研系列人員從事高水平研究創造條件;
(3)良好的工作辦公空間,教研系列人員均具有博士生招生資格,可根據研究需要獨立組建學術團隊;
(4)提供特別房貼或定向出售學校政策性住房;
(5)提供附屬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等優質教育資源。
簡介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北京大學環境學科始于1972年創立的環境化學專業。作為我國最早開展環境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機構之一,“北大環境”全程融入并引領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環境學科發展的壯闊征程。經過50余年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在國內環境領域的整體優勢地位,學科建設水平正躋身世界環境學科前沿。北京大學環境/生態學科ESI排名位居全球前0.1‰,QS排名全球15。
立足北大傳統、踐行交叉融合,學院構建了在國內最為齊全的環境“科學-工程-健康-管理”全鏈條學科體系,形成了大氣復合污染理論與區域聯合控制、水污染控制與流域綜合治理、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環境管理與全球環境治理4個前沿方向。
響應國家需求、攻克基礎瓶頸,學院最早提出“大氣復合污染”、“河流全物質通量”和“環境文明”等科學概念與理論框架,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為國家解決重大環境問題和引領國際環境履約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聚焦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學院持續推進減污降碳、資源循環、智慧調控相融合的綠色科技創新與重大基礎問題突破。近十年來,在Science、Lancet、Nature子刊等發表論文70余篇,支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國家重點區域與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環境治理,服務保障北京冬奧、上海進博、成都世大運和杭州亞運等重大活動空氣質量與國際環境公約履約,牽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與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17項,多項成果獲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
學院現擁有2個國家級和9個省部級平臺、2個國際合作平臺的項目辦公室,匯聚了以3個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引領,以中青年學者為主、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干師資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務院參事1人、AGU Fellow 2人、國家人才計劃16人次、國家青年人才計劃27人次。
應對多重挑戰、推動綠色發展,學院將進一步拓展學科內涵,發展“環境+”學科新范式,提升學科社會服務能力;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取得新進步。
環境科學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前身可以追溯到1972年,是國內最早開展環境科學教學和研究的單位之一。歷經五十余年演變和發展,環境科學系以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大氣環境污染檢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臭氧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區域污染控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為核心平臺,以“‘雙碳’背景下,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協調影響機制及調控原理”為核心,重點開展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水環境與海洋科學、區域復合污染與全球變化、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等領域研究。以開發先進環境監測和分析技術為基礎,綜合運用基礎學科的方法,揭示大氣-水-土壤多圈層間的物質循環規律,發展污染物在多圈層遷移轉化去除機制模型,識別復合介質中的污染來源,研究環境問題的生態效應和全球影響。在繼續保持大氣化學研究這一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面向國際研究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以各介質污染物遷移轉化為核心研究目標,擬拓展新污染物、生物氣溶膠、環境大數據等新興研究方向,以及遙感與地球系統科學、海洋科學與大氣科學、環境空氣動力學等交叉學科研究方向,重點關注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氣污染成因與綜合防治、大氣污染與全球氣候變化、跨介質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與協同控制原理、生物安全與生態健康等研究方向。
環境工程系
環境工程系是在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1994年創辦)的基礎上發展建立的,擁有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環境部河流全物質通量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型污水深度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境工程國家計量認證實驗室、北京大學環境全要素監測校級平臺等實驗室和平臺。環境工程系以全物質通量效應及其調控為核心,發展現代環境工程。基于技術創新和集成,在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化領域形成重大標志性成果,在新原理、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方面取得原創性突破。重點發展環境(微)生物技術、物理化學技術、環境功能材料、環境系統工程及環境大數據等新型學科方向,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方法系統開展流域水污染防治與綜合治理、飲用水安全保障、新污染物源頭控制與治理、土壤-地下水污染與修復、碳捕集與碳轉化等方面的研究。以“全物質通量”為標簽打造具有鮮明北大特色的學派,占領國際學術制高點。環境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環境工程系現有全職教師2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其他國家級重要人才入選者2人,國家級青年人才入選者9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近年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家環境戰略實施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環境管理系
北京大學的環境管理方向是在中國第一代環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創立起來的,1982年成立了環境科學中心環境規劃與管理教研室,是中國第一個從事該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單位,也是最早招收該方向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的單位。1985年開始正式招收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環境規劃、環境評價等方向的研究生,1993年成立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在國內最早開展可持續發展研究與教學。環境管理系以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理念為主線,突出以環境過程及環境-社會作用機制為基礎,揭示人類環境行為調控、環境與發展公共管理的理論機制,研究行為主體環境行為與社會決策行為,推動政府、企業、公眾、社區多元主體參與的環境善治與環境公共管理。重點突破社會經濟發展的環境效應及環境變遷的社會經濟反饋的綜合評估方法,支撐環境可持續管理綜合決策,推動區域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擬拓展全球環境治理、氣候變化經濟學、智慧環境等研究方向。
環境健康系
北京大學在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后,率先在國內開展環境與健康領域的交叉研究。2007年成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2015年設立國內首個環境健康二級學科,并于2021年進一步成立環境健康系,完善了北京大學“科學-工程-健康-管理”的綜合環境學科布局。同時,該領域的努力推動了國家在2024年1月正式設立環境健康二級學科。環境健康系擁有國家環境保護大氣環境暴露與健康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并建有包括高分辨質譜在內的環境暴露與代謝組學平臺、大氣氧化性和機制分析平臺,以及高海拔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站等先進研究平臺。研究團隊以環境暴露與人體健康研究為核心,致力于揭示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危害機制并量化健康風險。此外,環境健康系加強了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生物與分析化學、社會科學、統計學及大數據等學科的跨學科合作,著重推進環境暴露學、環境流行病學和環境毒理學的研究。通過將暴露組學與代謝組學、蛋白組學、表觀遺傳組學和基因組學等技術相結合,揭示大氣污染等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機制,并量化健康風險,從而開發出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未來,環境健康系計劃拓展全球環境變化與健康、環境暴露生物學、可穿戴設備、和類器官暴露評估等研究方向,借助教學改革、科研創新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舉措,引領全國乃至全球環境健康學科的發展。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
環境與能源學院隸屬于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深圳研究生院成立于2001年,由北京大學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作為北京大學唯一異地校區,深圳研究生院融合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學術精神與深圳“敢闖敢試”的進取精神,以“問題導向、AI牽引、南北聯動、創新融合“為發展理念,堅持“前沿領域、交叉學科、應用學術、國際標準”的辦學方針,旨在建成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新高地。深圳研究生院扎根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新工科”建設新引擎,助力國家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攻堅難題,探索前沿領域與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新范式,是北京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重要戰略組成。
環境與能源學院與本部共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學院面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碳達峰與碳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建設以資源效率不斷提升為目標、河流海洋全物質通量研究為特色、多學科交叉融合為途徑的環境新工科,打造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市場應用與國家戰略決策支持于一體的減污降碳科技產業創新高地,重點發展河流海洋生態環境、減污降碳環境技術、大氣污染區域防控等學科方向。學院處于創新發展新階段,正深入推進“人才強院”戰略,引育并舉、廣聚英才。
|